首页 >  第574章 >  目录

第574章

  
A-
A+
    只是大清大军要拿下苏禄国却并不容易,苏禄国全国上下都激烈的反抗。
    苏禄国的国王依旧是一点歉意都没有,向多国求助,痛击大清。
    苏禄国周边的国家也害怕大清,便也想联合起来,只是有的国家到底还是顾忌着大清的实力默默观望。
    有的国家出来劝和。
    可大清的军队都到了苏禄国了,苏禄国不给点表示,怎么可能让大清的军队轻易的离开。
    苏禄国的国王这个时候也是后悔了,只是他才刚上位不久,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,又不想这样怂了,所以才有了这次的硬气。
    十三和十四在这个时候的意见也有了分歧。
    十三觉得只是震慑,不必伤及百姓。
    十四则要屠杀,才能达到震慑的目的,自然就受到了十三激烈的反对。
    这一场战诸国都在观望着,如果大清大肆屠杀残害苏禄国的百姓,让诸国人怎么看大清。
    大清有理也会变的无理。
    一旦诸国觉得大清是威胁,联合起来对大清更为不利。
    一时间就僵住了,只能上奏折回京城去请康熙定夺。
    康熙并没有在十三和十四间分出了主副,虽然是两个皇子领兵,但这场仗的主将却是施琅的四子施世骥。
    也就是说施世骥是发号司令的人,两位皇子相当于监军。
    面对奋起反抗的苏禄国百姓,十四觉得该杀了,可一城百姓,几城百姓,就是屠杀了。
    十三觉得投降不杀,不必要引起苏禄国的仇恨和矛盾。
    大清是来征讨苏禄国的冒犯的,给苏禄国一个教训,不是来侵略屠杀苏禄国百姓的。
    战争是不可避免伤亡,但如果大肆屠杀苏禄国的百姓意义就变了。
    十四觉得十三太过妇人之仁了,大清都打到这里了,哪里还管苏禄国百姓的死活。
    这又不是大清的百姓,有什么好顾及的。
    兄弟俩为此争论不休,施世骥不想掺合进两个皇子的矛盾,把事情交给了朝廷定夺。
    朝堂上为此争议不休,八爷党一众支持十四,有的人还觉得屠杀更能震慑诸国,以示大清之威。
    反对者觉得这样做确实能起到震慑作用,但大清在诸国的声誉也会大大的降低。
    一场仗坏了大清的声誉,得不偿失。
    康熙颔首,十三明白了这场仗的目的,十四过激了。
    一旦大开杀戒,屠杀百姓,就会引起民族仇恨。
    苏禄国就一个小国,大清要灭掉太容易了。
    可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大清和苏禄国,还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国家,大清不可能不顾忌。
    所以这场战要讲究技巧和策略,如果能把苏禄国的百姓策反了,比屠杀的效果更好。
    康熙的旨意下来,十四这才消停,就是心里特别的不服气。
    战事非常的顺利,大清这边关照苏禄国的底层百姓,煽动舆论。
    让苏禄国内部乱起来。
    苏禄国的国王都是慌了,没有想到大清这么卑鄙,又有些后悔惹了大清。
    他道歉的信到了宫里,康熙乐的哈哈大笑,然后放置一边。
    现在道歉晚了。
    仅是道歉怎么能够。